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

總結

做一份完整的總結跟回顧,
真的是一件需要大量毅力和信心的事情!

否則像我這樣懶惰的人,很容易就用:
"阿,學習差不多就這樣啦,用記的就可以了~"
"可不可以直接寫心得就好,整理素材補齊事件很麻煩欸..."
這類的理由就想敷衍了事。

此時的我正因之前沒有日日好好做總結而痛苦,
但此刻卻又不想好好整理回顧。

真是一個顛顛倒倒的人~

烹煮

烹煮是我最近的新興趣 ~

我感覺這是個十分有成就感,而且是及時回饋的好事!
這對於二十三年又二月餘來均以讀書為業的,總是在疑問和苦撐下度過的痛苦學生如我來說,真是一個太棒的消遣!
加以我的住處周圍一百公尺內即有一家大型有機超市 以及全聯福利中心,
造成這波熱潮燒得越來越旺!

我烹煮的器具是我的電鍋,地點是我的小窩。
我有一張可收折的和室桌,我就在那上面進行我所有的備料工作;
我還有一塊砧板,一把小小的刀,一個削果皮的刀。
日前陸續購進米、糖、鹽、醋和油。

運用這些少少的工具,以及各式新鮮蔬果物料,
我已烹煮過:

荸薺榨醬麵
牛蒡湯
筍片蓮藕雪梨清湯
燙青菜
絲瓜麵線
麵線糊
鹹飯(要先炒的那種)
鹹粥
冬瓜蕈菇清湯

此時正在熬煮 莓果美白甜粥

材料已在冰箱裡的計畫菜單有:
山藥濃湯
秋日筊白筍青蔬燴飯

食客除了我本人以外,目前有搭伙一人,
一些不知天地為何物的大小螞蟻。

大概是這一生吃了太多好吃東西,
多少也累積了一點兒sense。

一個多月前我還是個不知物價、不知季節產物、不知生米如何煮成熟飯的人哪。

真棒!!

講義



我今天用了大約一個半小時讀了「講義」雜誌。
我發現「講義」雜誌的原意,是講「義」的意思!

上次讀這款雜誌或許是十年前吧,或更久,在公寓家裡的馬桶上之類。
有很長一段時間,我以為它已經變成像讀者文摘那樣雞肋一般的刊物。

我今天發現他真是本好雜誌!

我就引用期刊裡瘂弦的話來介紹吧:
講義值得品味 講義是一本非常乾淨的雜誌,可以在夜深人靜的實細細品味。對我而言,每一本講義都像金剛經般重要,我都會細心保存。我很喜歡講義,其編輯理想讓人肅然起敬。」

這是一本奇怪的雜誌。感覺不到什麼流行的氣味,也鮮少議論時下火熱的議題。刊載的都是小品,各種知識面向的都有,有些文章裡頭講的甚至是二三月的旅遊經驗,或評論去年的某個現象。不激情也不濫情,就這麼溫溫的,穩穩的,但你也不會覺得它小器。

有種樸簡認真的,堅持慢工才有細活的態度。
我下次會再看。

相片

在FB上Michael Chen 的貼文裡看到這張圖,標題是「領悟了嗎?」
天曉得我根本不知道Michael Chen 是誰,應該是團體某個單位的人吧!
他下此標題大概也只是偶然興起。

然而此圖卻引我無比心驚。
成、住、壞、空 都在一瞬間發生又結束!
而一瞬因為我們意識的故著,又可以成為千百億載。
在那一頃刻間,若我是那滴圓滿的露珠,折射光燦千陽,我以為便是圓滿和永恆。


今天早晨六點一刻就起床,誦唸三遍心經,為一日的學習和身心祈求,為自己和眾生的苦樂祝禱。

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
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。
無苦集滅道,無智亦無得。
以無所得故,菩提薩垛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。

雖然智慧微劣,但仍被粗分的領悟深深感動。

不是沒有,也不是實有。
所有物質形象,和我們的心識意念,都是因緣合和,聚匯而成而已。
如果可以理解這點,真實的,深入的了解這個現象,至於可以如實的觀待所有緣起,
所以執著而生的罣礙和恐怖,也就自然化散了罷。

有一次,我問了一位四十來歲,曾在德國研修藏地宗教文化十餘二十年,
回台灣教授「西藏宗教文化」,在課堂上講授藏傳佛教歷史發展等等的老師----
 「佛教對您個人而言,是一個修行的依本,還是是一個研究呢?」
他含含糊糊,的說:一半一半吧。這個答案使我非常驚惶。
我以為一個人將一門文化或宗教當作一生的研究,必是完全信服且奉為圭臬,才會有信心和毅力在孤單難熬的路上走下去。

今天政澤向我試講了一遍他要簡報的學術文章。那篇經濟學文章的題目是「儒學對東亞經濟發展的影響」,要闡述的重點有三 --- 一、自有科舉以來,東亞知識分子就習慣鑽研文本,寫八股文,這種習於效仿典範的習慣(姑且不論是否有掌握到其精隨),造成優於代工外銷的特色。 二、因為儒家重視家庭價值和人倫關係,所以東方人為家庭及未來儲蓄很多。 三、儒家對東亞的影響在我們處於依隨者的時候,對我們的經濟發展是有幫助的;但在我們要在經濟體裡作為一個引領者和創造者時,則造成障礙。 

我不懂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。
雖然從學術文章的角度來看,他用科學的文法把所要交代的想法闡述得很清楚,這是一篇好文章。但一個一生致力於以研究經濟為業的學者,能滿足心安於寫一篇好文章嗎?

這些想法,若對儒學的傳承脈絡稍微有些了解,
就知道儒學到後來已被統治者當作箝制人民的工具,其中內含幾以脫離孔子的精神和原意。一個工具被如此利用,當然就會產生如是--善於仿效而缺乏創造力的結果。簡單的因果關係,並不難以理解。
報告完後,兩位教授討論著如何包裝此篇論文,使能登上歐美較重要的經濟學期刊;因為西方的主流經濟學者,對於「文化對經濟」的影響很陌生也不重視。我覺得兩件事都很荒謬。 

我大一的時候就很想問黃俊傑教授和林以正教授一些問題,但考量那時他們在團體的學習仍不很穩定,所以未開口。

 我不知道為什麼,他們可以在學習佛法之後,假設他們有深入到某個程度,體驗過那種一望無垠無可限量的廣闊。不論是儒學文本的研究或是社會心理學人際之間的關係...    為什麼他們可以繼續那些研究呢?他們不會對自己相較之下明顯狹隘的見解感到很困惑不安嗎?他們不會擔心投入這麼多時間做這些研究到底對自己、對人類有甚麼意義和價值嗎?     ??? 

一生的時間哪,到底要成就甚麼?

四種人生


今天因為和政澤討論他報「儒家哲學對東亞經濟發展影響」一篇paper一事,
進而想到了可能有的四種人生。 從最嚮往的那一種講起。


 A類人種:

 這一類的人藉由博學深思篤行達到一種人格的陶養和提升。

他們所讀的書真實作用在身心上,像風一樣帶他們翱翔,一次又一次地進入一個更光潔、燦爛的世界。他們的腳仍踏在這片穢惡的汙土上,但心靈卻像白荷一樣純淨,而且不只一朵,是開放了一整荷塘的芬芳,一整個海洋的波光。

他的心包容了所有的苦難和憂傷,所有的人;整個世界,因為一顆心,就翻轉過來了。

 你可以稱他們為士、學者、君子或知識份子,或許總結起來說,他們就是個好學生,成功地學會學習的人,善學的人。

他們同周圍的販夫走卒一樣,做了很多事、談了很多話,像其他讀書人一樣,讀了很多書、寫了很多字, 可是他們付出的這一切的努力,都真實的滋養了他們的心志,孵化了夢想。

這類的人有可能很知名,做很大的事業,幫助很多的人, 但更多是默默無名的。 但他仍與前者一樣偉大。


 B種人類:

 這一類的人,我恭敬的稱他們為「匠」,如其技藝更高一層,就稱他為「巧匠」。
實際的職業大概就像是土木工程師、工業設計師、或是著重創作的藝術家。

 這一類的人,雖然不像君子那樣有學識,但藉由一門技藝的深入,日日的鍛鍊,深入再深入,最終成為一種長時的修行。 雖然繁花盛開的原野上只行一條路,繁茂的綠林只擇一枝棲,最終也能見樹又見林,看清來程上的每一步,達到精神的昇華。

 大概是像射藝中之禪那樣吧!


 C種人:

 這種人花費了很大的精神,卻沒能過上一個無悔的人生,
事實上他們幾乎每一天都是在營求和煩思中度過的。

 我特別感覺,很多的學術工作者是這樣渡過他們的生命的。
我這樣說,在批評之外更是為了警惕自己。
 我此時浸泡在這個染缸裡,是為了成為一件彩衣,不是為了麻痺而同流合汙。

可能是因為沒有在一開始想清楚宗旨和方向吧,對於所做這個事業的內涵和價值,並不是那麼確定。可是憑著資質聰穎,走一步算一步也算弄出了一番名堂。可是後來,又變成為了固守這個名堂而忙。

他們和士以及修行人一樣,做了很多事,讀了很多書,寫了很多字,費了很多唇舌。

就這樣子啊。
但這還不是最荒謬的。


 D等人:

 D等人就是名符其實的低等人,大約就是我平時不思不想時候的樣子,無觀察識。

 有時候開心,吃好用好,說三道四;有時候難受,被誰責罵、薪水不升。 就這樣過了一生。 一生又一生。

 這個世界大概只有少於百分之一不甘於當一個低等人。